古董鉴定就像侦探破案-上海古董鉴定专家-古董拍卖公司
王刚在《天下收藏》节目中砸的瓷器是真是假成为收藏和电视界的热点话题。而“文字鬼才”马伯庸推出的小说《古董局中局》,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胃口。马伯庸说:“古董鉴定就和侦探破案一样,都需要过人的眼力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知识,从一个疑点出发,推演出整个事情或者一件器物的真相。”
《古董局中局》从民国文物大案——武则天明堂玉佛头失窃案展开,主人公许愿是北京城琉璃厂一家古董店的店主,为了侦破这个案件,卷入了古董江湖的恩怨情仇。书中涉及众多古董如字画、青铜、金石、瓷器……每一件古董背后,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;而每一件仿冒品背后,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。本书堪称“高知识含量”的小说,书中涉及到很多鲜为人知的专业知识,读来让人大开眼界。
如“包浆”,古董术语,在古玩表面浮起的一层光皮。真正的古旧东西,上面泛起的光泽沉稳内敛,摸上去似乎有一种温润腻滑的手感——这是无论如何也伪造不出来的,那些新造的赝品再怎么模仿,也只能泛起贼光。鉴定古董,包浆是个很重要的手段。再如“借钩钓鱼”,是指骗子会借一件不属于自己的古玩,勾住有兴趣的买家,迫使他不断投钱,最后骗子突然甩钩走人,让买家落得钱货两空。又如“掌眼”“坑锈”“斗口”“煮玉出灰”“提油”“沁色”“悬丝诊脉,隔空断金”……《古董局中局》甚至涉及了位移密码、摩斯电码、PS术……让人叹为观止。
古玩市场鱼龙混杂、真假莫辨,为了入古董这个门道,马伯庸笑称,自己也是“交过学费”的。有一次,在潘家园的一处地摊看到一本《推背图》,说是光绪年出的,开价一百多。卖家口若悬河,说这书是从某位翰林家后人收上来的,当时压在粮仓里塞老鼠洞,他当时鬼使神差掏钱买了下来,一买回来就后悔了——这书稍微有点眼力,就能看出是故意做旧的赝品,就这么让人给打眼了。
马伯庸说:“古董鉴定就和侦探破案一样,都需要过人的眼力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知识,从一个疑点出发,推演出整个事情或者一件器物的真相。”
马伯庸坦言,他对古董一直都怀有浓厚的兴趣,虽然没有收藏的条件,但平时也会刻意搜集一些相关的书籍论文什么的。为了写《古董局中局》,他常跑去北京的古玩市场——潘家园蹲点,每天都去逛,跟那里的人聊聊天,听听八卦掌故。“俗话说,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接触多了,慢慢地就找准了方向、摸对了门槛。”马伯庸称:“我很喜欢古董,但只在精神上玩古董,就好像我喜欢看足球,但很少下场去踢一样。《古董局中局》这部书,胎体传自大唐,釉色上于民国,最后由马伯庸窑烧制而成。”
写古董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思
信息时报:你创作知名《古董局中局》这部小说,与一些历史故事活掌故有关么?
马伯庸:我曾经听朋友讲过一段民国掌故,说有个文物贼盗卖佛头给日本人,被抓住后枪毙了,结果几年后发现全世界许多博物馆都冒出一模一样的佛头,说明那个文物贼卖的其实全是赝品。至于他为什么要卖赝品,真品又在哪里,却是再也无法揭开的真相了。后来我回想起这段旧事,想把这个残缺的故事补完,这应该算是我创作《古董局中局》的动机吧。
但要强调一下,我并不想赋予一部小说太沉重的主题和思想意义,我只是单纯地看到一段故事没有结尾,希望靠自己的想象去把它补完,让它得以完全,这有点强迫症。
信息时报:《古董局中局》涉及到了哪些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故事?
马伯庸:据统计在日本侵华期间,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又1870箱,古迹741处,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。如果从火烧圆明园开始算起,中国流落国外的文物数量更是惊人。我是赤峰人,红山文化的发源地。当年日本人从我的故乡抢走的文物,就不下五千套。当时有一个日本人类学家叫鸟居龙藏,打着对东北和蒙东地区考察的旗号前往赤峰,在喀喇沁王府担任教师一职。然后他利用职权之便,盗挖搜集了大量辽代、金代以及石器、青铜时代的宝贵文物,的手笔是挖开了辽庆陵和红山遗迹,出土文物都拿去了日本。这些事情在《古董局中局》一书里都有体现。
信息时报:《古董局中局》中五大家族的明争暗斗,很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之争,男主角的那本《素鼎录》又像秘笈,你很喜欢武侠吗?
马伯庸:我属于看武侠长大的那一代人,金庸古龙以及其他武侠名家的书都看过不知多少遍。《古董》里的五大家族设定,是有点门派之争的影子。或者可以把这本数理解为一本另类的武侠,里面的武林高手不是用绝世武功,而是用鉴宝技术来互相比斗。
信息时报:有读者评价《古董局中局》的男主角许愿是古董界的福尔摩斯。请问,你构思小说的时候,真想过以福尔摩斯作为原型么?
马伯庸:男主角许愿融合了许多侦探角色和侠客角色,他的鉴定能力与推理一脉相承,而他的性格则更接近于令狐冲一样的侠客,平时自由散漫、骨子里却有一股正气和热血,关键时刻不含糊。
信息时报:《古董局中局》的悬疑色彩非常浓,请问你以前写过这类型的小说么?
马伯庸:我读大学时代,当时网络很流行鬼故事,我就写了一本处女作《她死在QQ上》。不同于其他以惊悚恐怖为主轴的鬼故事,这本小说的主线是主角通过不断调查来挖掘出事情真相,这跟《古董局中局》从技术上是一脉相传的。说白了,悬疑小说就是一本谜语书,你把所有的谜面展现给读者,让他们去猜答案。
信息时报:你以前一直写关于三国的历史类的居多,现在选择写古董类题材,你觉得这两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?
马伯庸:无论是写三国还是写古董,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思、一种怀念,在创作情绪上并没有什么不同。相比起把当今读者带回古代世界的历史小说,古董题材则更微妙一些,它是把古代世界的器物带到当今时代,通过“古”与“今”的纠葛缠绕,来说出一些道理,表达一些情绪。我在写过历史小说以后,一直想尝试着逆向操作一下,古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
科技是个双刃剑
信息时报:你觉得怎样去衡量一件古董的价值?现今很多人衡量一件古董的价值就是以价格来论,你赞成这种观点吗?
马伯庸:在衡量一件古董的价值之前,得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:是求财?还是求名?还是单纯地喜欢?一样古董,在不同目的的人眼里,价值是截然不同的。一些人收古董是为了保值,有些人则是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。价格对前一种来说,是目的;对后一种人来,只是手段。我觉得衡量古董价值最关键,还是看它身上保留着多少那个时代残留下来的感觉和意像。一件器物摆在那,一看过去,能把你带回到古代,感受当时的气息;手指摸着它,能体会古人创造它时的心意,这才该是玩文物的目的。所谓“发古幽思”,就是这么回事。
信息时报:你在《古董局中局》一书中提到,古董一行归根结底就是“真”和“赝”之争。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,你觉得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吗?
马伯庸:科技是个双刃剑,它一方面促进鉴定技术,一方面也促进了伪造技术。一种新的鉴定技术开发出来,会击破一种老的伪造手法,但很快就会有相应的伪造手法出现。比如说,现在有一种热释光技术,用射线照射瓷器和陶器,不同年代的器物会热释出不同的光谱,可以借此判断存在年份。这个技术一推出,就让从前的做旧手法无处遁形,统统失效。但很快伪造者就想出了对策,造出赝品以后用X光进行照射,就可以欺瞒过关。
再比如说青铜器。伪造者从前用酸坑技术“咬”出铜锈,但鉴定技术很快就可以用化学检验来判断铜锈的成色真伪。可伪造者独辟蹊径,他们想出办法把真的锈片贴到赝品上去,你鉴定一下,锈片是真的,就想当然以为器物也是真的,就中了他们圈套了。
信息时报:有句话说古玩市场,95%的“行家”拿着95%的钱买95%的假货。面对文物市场的乱象丛生,你觉得应如何杜绝这种乱象?
马伯庸:我甚至觉得95%的假货都有点低估了赝品的比例,古玩市场可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说是鱼龙混杂,可几千条鱼里,不一定能碰上一条龙。有兴趣在这个行业大展拳脚的人,没有华山捷径可走,只能多看多学多揣摩,还得有好的心理素质——被骗上十几回是必然的。
其实大部分赝品的破绽都是非常明显的,但消费者没有专业知识,只能相信专家。所以要杜绝乱象,归根到底,还是要把专家鉴定这一环把握住,他们要诚实鉴定,建立起信誉。只要专家靠得住,90%以上的赝品都不会得逞。
信息时报:有没有想现在收藏点什么东西留给以后的孩子?
马伯庸:我觉得与其给孩子留点什么古董,不如培养他对历史文化的兴趣,然后让他自己去挖掘。古董藏在博物馆和藏在家里,对真正喜欢古物的人来说都一样
咨询鉴定专家: